加入收藏

最新公告:

梁世雄:岭南山水画应坚持深入生活、反映生活

文章来源:《临湖论道》第九回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记者:资良

梁世雄,1933年生,广东省南海人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,原中国画系主仼,岭南画派研究室主任。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,岭南画派纪念馆副董事长,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。

       擅长中国山水画。在艺术上注重继承中国民族绘画之优秀传统,博采众长,努力探索中国画山水之时代精神,刻意求新。作品先后由国家选送美国、日本、加拿大、德国、新加坡、比利时、澳大利亚、泰国、约旦等国家和我国香港、澳门等地展出。并在日本、加拿大、德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及我国香港、澳门等地举办个展。被载入《中国艺术家辞典》《中国美术家辞典》等多种辞典。其作品气势雄伟、意境清新、浩瀚苍茫、静谧亲切、充满个人特色,深受海内外观众好评。作品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。其中《珠江春晓》《云峰叠嶂映松涛》等作品分别为人民大会堂、中南海紫光阁收藏。

 

      出版有《梁世雄画选》《梁世雄山水画选》《梁世雄山水画》《梁世雄山水画集》《黎雄才、梁世雄访日画集》《岭南画学丛书·梁世雄》等。

记者:在您的山水画作品中,应该说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写生作品,就写生而言,它在您的山水画创作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?

 

梁世雄: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,写生已经成为了美术学院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,从我读美院开始到我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之后都非常重视。我每年都会去很多地方写生,在山水画家中,可能我去的地方是比较多的,从西到东,从北到南,新疆、西藏、黄山、衡山、长江三峡等祖国的名山大川我都去过。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去三峡写生,当时我了解到三峡要建发电站了,很多美景很快要被淹没在河水之下,所以我在那之前去了三峡一次,我有个朋友跟当地航运局的人很熟,他们对我的艺术工作非常支持,所以我能随时下船、上岸,一路走走停停,画了一个月,收获很大,沿途的比较有特色的风景都留在了我的写生簿中。长江主要表现水,这是它的独特所在,水很难画,但只要耐心观察就能找到水流的规律,一个月的时间让我找到了表现水的技法,《不尽长江滚滚流》四联屏就是我在去三峡写生之后创作的表现长江的巨幅作品。

我画新疆胡杨林的作品,主要也是写生。在没去新疆之前,我知道那里有一个很少人去过的原始胡杨林,当我听说广东省援疆慰问团将要去新疆慰问演出的时候,我就马上报了名。当时去的都是年轻的歌舞团演员,在随行人员之中,我年纪是最大的,已经七十多岁了。到了新疆的那天晚上,与援疆干部一起吃饭,坐在我旁边的是援疆干部的领队,也是办公室主任,我就跟她说了我想去画胡杨的想法,她说没问题,到时候再安排。等到准备回广东时,她让我不要去了,那里是中蒙边界,距离蒙古30公里左右,手机会没有信号而且非常危险。我依然坚持我的想法,执意要去,她看到我决心很大,脸上又充满着失望的表情,第二天就答应安排我去。于是派了两部越野吉普车,由退伍军人开车,6个人陪着我一起去看胡杨。两部车先是到达了靠近胡杨林的一个小镇,因为天气太热,所以下午3点才出发,5点左右才到达胡杨林。当时一看到胡杨林,心里非常激动,一棵棵胡杨屹立在沙漠之中像一座座巨型雕塑,非常雄伟壮观,据说它们矗立在此已经有上千年了,而且大部分还是活着的,树干上还长出嫩芽。因为天色快黑,没时间写生,所以我拿着相机跑到胡杨林里面,匆忙地拍了很多照片, 6点钟过后,天就已经全黑了,什么都看不到,就开车回去了。半路上我跟他们说第二天我还想再去一次,他们看到我这么大的决心又很难再来一次,就答应了我的要求。第二天再去的时候看得就比较清楚了,时间也比较充裕,所以画了很多写生稿,当时我在内心酝酿了一个创作,就是要表现胡杨从日出到日落的雄伟场景。回到广州后,我用8张6尺整的宣纸拼凑起来,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,创作了那张迄今为止尺寸最大的胡杨林作品:《雄风岁月》。

一路走来我都强调写生,到生活中去,接近大自然,有很多其他画家不敢接触的素材我偏偏把它们当做我创作的动力。写生让我有机会了解到祖国的大好河山,使它们成为我创作的源泉,正如你所说,我大部分作品都是由写生作品再加工进行创作的,可见写生在我的创作中占据如何重要的位置了。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大漠金秋之二    120cm×245cm   2003年

记者:1992年,您跟随着黎雄才赴日本采风、写生,并共同举办了《黎雄才、梁世雄访日画展》,当时影响轰动,您对那次的写生之行有何感触。

梁世雄:黎老那次去日本时已经85岁了,85岁的生日就是在日本度过的,主办方还为黎老准备了蛋糕,黎老感到非常惊喜。当时邀请我们去的二村先生对我们十分友好,行程的安排除了采风、写生外没有任何应酬,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惬意的。他让他的儿子开了一部专车带着我们围着富士山转了一圈,途中住过酒店和民宿,日本的民宿是非常有特点的,非常干净,像别墅一样,里面有很多民间艺术品供我们欣赏,这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了日本当地居民的生活起居,了解了当地的民俗文化。记得有一天外出写生时,遇到台风,十级风浪,我都快站不住了,黎老却一个人跑上灯塔去写生,黎老的性格非常坚强,他对好的景色非常冲动,画得很多,他当时眼睛不好,有些写生都是凭感觉在画了,有时候他说眼前什么都没有,没什么可以入画,其实是他看不清远方的景象了。那天登上富士山,在半山腰看到很多粗壮的松树,他感慨万千,对我说:“青山不老是假的,青山也会老,我读书时这里还是一片松树苗,六十年后的今天都长得很粗壮了,已经成了一片松林。”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。行程中我们还参观了很多寺庙,像从唐朝遗留下来的大昭寺等等,日本的僧人对我们的到来表示非常欢迎,热情的接待了我们,向我们介绍了寺庙的文化和具体情况。

回到广州后,正值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,我和黎老共同策划举办了《黎雄才、梁世雄访日画展》,将我们这次的日本写生的素材创作成作品,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展出,当时日本的首相海部俊树都来参加剪彩,省委书记林若、省长朱森林都来参加画展开幕,规格很高,社会反映非常热烈。日本首相在看过展览后非常激动,用中文写了一封信给我说:用中国的传统技法来反映日本的风光很成功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不尽长江滚滚流   180cm×392cm  1984年 

记者:您的山水画中,胡杨林系列应该说奠定了您的历史性地位,在此之前您的山水画风格特点还不是那么突出,似乎在胡杨林系列作品中产生了对艺术的顿悟,对此您有何感想?

梁世雄:这种顿悟来源于生活,来源于写生,正是因为去过新疆,看到过那么震撼的胡杨林,才能有感而发,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来。胡杨林是植物中生命力最强的一种,1000年不死,1000年不倒,1000年不朽,我去新疆的胡杨林写生时,捡了一块树皮拿回来作纪念,它硬得和铁皮一样。当地镇的干部在我临走的时候跟我讲:“你是第一个来我们这里的画家,也是第一个教授,希望你以后画出来的画,把我们这里的地方写进去。”后来我在一张作品中写了一段:在中蒙边境有个地方叫淖毛湖,那里有一大片胡杨林,造型很独特,好像一座座雕塑。画册印出来之后我寄了一本给他们镇里收藏。

我对人和马的表现技法做过深入的研究。1965年,文化部邀请了4位3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到西藏采风,广州美院就我和刘济荣。刚下飞机,一个人就因为缺氧送去抢救了,刘济荣也入院接受治疗了,还有一个20多岁的整天头都痛,就剩我一个人没有任何反应,所以有幸能欣赏到西藏的美景。我在西藏骑过马,牧民当时安排了一匹很温顺的马让我体验,我骑得很慢,天快黑时,牧民朋友让我骑得快一些,因为天黑看不到路,要是掉到泥潭就爬不出来了,所以我加快了速度,有了一次紧张的体验。因为骑过马,所以对马很有感情,在很多胡杨林的创作中都加入了人和马的点缀,这相当于一幅画的画眼,画龙点睛,人和马的渺小跟胡杨的雄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把胡杨的雄壮气势完美地体现了出来。有些年轻人说我的马是很难学到的,因为画马最难就是表现它腿部的灵动感,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很难和谐地去表现的,我研究过很久,在草原细心观察过,也在电视中播放的各类赛马比赛中很认真的观看过,看马的姿态,所以我能很好的去表现它。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雅鲁藏布江之春   85cm×200cm   2010 年

记者:在画家中,您的书法功力应该说是比其他画家要高,您觉得书法对于您的国画有何促进作用?

梁世雄:我一开始对书法并不重视,当时我很年轻,在美院做助教。我岳父容庚先生在看了我的作品后对我说:“你画画得不错,但字不行,历史上没有一个大家的字是很差的,字写不好成不了大家。”他的话对我激励很大,从那以后我就非常勤奋地练习书法,30岁左右时练习书法的时间比画画的时间还多。我临过很多碑帖,开始是临《李北海》,因为它的用笔比较雄健,后来临文征明的书法。通过临帖改变了我对书法的态度,使我更加明白书法的魅力所在。胡杨林的创作完全是书法用笔,通过笔墨的挥洒来体现胡杨的苍健与雄奇。李人毅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评论说:“梁世雄笔下的胡杨林以墨为骨,张力强劲,尤其是树干几乎都是用浓墨垒叠而成,有拓碑石雕之感。虽然用重墨来表现,但重墨中仍能分出焦、浓、重、淡、轻五色来。”能够将胡杨的精神体现得到位,这完全得益于我书法的修养。我过去经常对研究生说一定要重视书法的修养,一定要看两本书:一本是《历代书法论文选》,另一本是《现代书法论文选》,多看书法论文会对自己的书法练习很有启发。现在很多画家的书法跟国画是不相称的,画画得很好,但题在画上的字却不行。这点上,莫各伯就做得很好,他的修养很全面,字写得很好,诗词也很在行。他们那一届的梁如洁、林再园、陈新华这几个都很不错,都是很好的人才。

 喜马拉雅松   180cm×98cm  1984年

记者:今年的10月份将在文联艺术馆举办岭南山水画十人作品展,将对岭南山水画做一个系统性的总结,您作为参与者之一,对这个展览有什么看法与期待?对于岭南山水画的发展有什么看法?

梁世雄:这次参展的十个画家中,每个人都形成了很明显的个人风格。除了我和陈金章,其他的都是80岁以下的,在国画领域还算是年轻人,正是创作的高峰期,我相信他们还会取得很大的成就。这次的展览我相信会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展览,会有很多看点。也会对岭南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。

 

岭南山水画一直秉承着岭南画派提倡的“折衷中西、融会古今”的理念在不断发展,取得了许多成绩和突破,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。岭南山水画应该继续坚持走进生活、反映生活的这个基本传统,在表现手法和笔墨技法上还应不断地发展与创新。

 轻舟已过万重山   68cm×136cm  2002年 

大漠雄风系列之一    120cm×245cm   2003年

松涧鸣泉    68cm×136cm   1996年 

 

小鸟天堂    136cm×68cm   1981年

数峰烟雨数峰晴  136cm×68cm  2005年

金色之秋   130cm×98cm   2000年

红叶瀑布    136cm×68cm    1993年 

月夜驼铃   96cm×105cm   2003年

云绕莲花峰   136cm×68cm   2004年

碧江帆影   138×68cm   1996年

霜叶红于二月花   120cm×68cm  1986年 

金洲小景   136cm×68cm   1958年

归渔    150cm×86cm  1959年

 



 


梁世雄:岭南山水画应坚持深入生活、反映生活

创建时间:2017-08-21 18:38

会员登录

会员下载中心